问题 | 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
释义 |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 1、参保人员增多,但参保率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据统计,现在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有超过2亿人,全国80%的农村家庭有人外出务工,为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逐年增加。虽然参保人数有所增多,但参保率却存在下降趋势,全国仅有不到2千万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10%。近几年来出现的 “退保潮 ”使得参保率下降更为严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辞工退保成潮流,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这些使得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严重。 2、养老保险的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通过借鉴外国经验和吸取教训,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进行创新。 关于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近年来我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模式: 1、是把农民工纳入到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并建立特殊的缴费和待遇政策; 2、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归入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范畴,等他们年老时回到户籍所在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3、是针对农民工特殊性,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进行统筹。这些模式都各有利弊,在实际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我们要对这些模式进行长期的考察,制定出具有特色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法》第二十条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第二十一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根据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而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怎么算做出了改动,农民工保险缴纳单位比职工缴纳降低8个百分点,农民工本身则也下调到4%-8%,可根据自身情况实际缴存,这也是我国为了推行养老保险,加强对农民工养老保障做出的特殊照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五条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我国劳动关系现状: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剧烈、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特点,被称为转型期。劳动关系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公有制企业的改革,使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得劳动关系逐步市场化、契约化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有何现状?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早是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文要求,制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促进了养老保险新机制的形成,保障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二)但是,由于这项改革仍处在试点阶段,当时还存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企业负担重、统筹层次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间题,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加快革步伐,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为此,国务院1997年7月16日以国发(1997)26号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养老保险从此走向了正轨。(三)上述文件印发以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实施方案,虽然时间不统一,到2000年全部实施,但内容上都做出了强制执行的规定。综上所述,企业必须为员工交纳养老保险的强制性规定是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阅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内涵 资金在本质上代表实物资源的即期或远期的使用权利。资金对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取得资金,企业必须进行融资活动。融资活动是企业内部资金需求不断形成和被满足的过程。民营企业融资是指民营企业组织吸收内外部闲散资金,使之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企业融资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 (二)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1、直接融资渠道堵塞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直接融资渠道尚不健全,企业进入股票主板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在沪、深两个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过程中,部分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能得到包装上市的优先权,而资信程度较高、业绩显著的民营企业却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另外,适应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要的小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十分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虽然二板市场为成长型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上市的机遇,但是创业板高成长性的市场定位,使它不可能为众多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管理当局为控制风险,对拟上市企业的资格审查非常严格,加上上市需要支付高昂的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费用,都将使二板市场的融资成本高于银行借款成本,甚至高于主板市场的融资成本,也使很多民营企业无法从二板市场上融资。 2、银行贷款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民营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存在差异,造成银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很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不够重视,采取歧视性政策,长期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贷款对象之外,导致国家的扶持政策未能得到落实。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有所兼顾,但民营企业仍感觉贷款困难。用简单的数据来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不到30%的国有部门占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相反,民营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新增部分的贡献已达60%,但只获得30%的金融支持。另外,民营经济贷款规模较小,而且流动资金期限较短(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这样的贷款规模和期限无法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高新技术研发等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同时,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民营企业真正开放长期贷款。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五条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