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国家主要矛盾的四次变化 |
释义 | 1、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2、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2017年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要做到哪些 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要做到以下四点: 1、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 2、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坚决依法打击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 4、坚决依法打击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 民族团结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如下: 1、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对凝聚人心、 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3、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4、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 5、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民族关系和睦,政治就稳定,经济就会发展。民族关系恶化,国家的统一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就会受到破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进行民生领域的关键的短板问题的研究 坚持共享发展,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的必要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更好满足这些需求,需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就要使“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着力在脱贫攻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要更好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要不断改善民生,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