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身份证是从哪一年开始实行的 |
释义 | 1984年4月,我国推行了《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开始试行。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是中国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颁发的身份证明性证件,第一阶段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 1995年7月1日起启用新的防伪居民身份证,采用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1999年10月1日起,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身份代码是唯一的、终身不变的。2013年1月1日正式,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退出。2004年1月1日,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开始换发。 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多由各国或地区政府发行予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大陆1984年前写作“身分证”。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是指中国自1984年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颁发的身份证明性证件,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累计制作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11.4亿份,实有持证人数达9.6亿。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比较容易被伪造。有法律规定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根据新修订的有关规定,年满16周岁和持有第一代身份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法申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2013年以后使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为主。 居民身份证,作为中国国家法定的身份证件,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证件规格统一,由执法机关制 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不受时空范围的限制,而且携带、使用方便,不易伪造。居民身份证具有无法替代的严肃性。 建国后,中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中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对居民实施户口证件化管理。 1984年至1991年,是中国颁发居民身份证的试点和集中发证阶段。1984年发证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进行,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天津等九大城市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借鉴国外证件技术的制作工艺,制定了制证技术行业标准,举办了几十期发证组织工作和制设备与制证技术培训班。 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面世,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 各方曾就居民身份证是否要有“婚姻状况”、“职业”等内容进行过争论和探讨,综合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不列入身份证内容。 1985年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施行居民身份证条例,对身份证的发放范围以及非法查验、使用身份证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自此,公安机关开始依法颁发和管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公布施行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我国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居民身份证使用、管理制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本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二条 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第三条 居民身份证登记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指纹信息、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 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 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