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听从医疗美容机构建议导致手术失败,可以要求赔偿吗 |
释义 | 可以。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义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听从医疗美容机构建议导致手术失败的,可以要求赔偿。但是,具体赔偿比例的大小,应区分以下几种情况:①医疗美容机构未尽说明义务,未结合就医者自身结构情况,随意建议,致使手术目的无法达成。此种情况下,医疗美容机构为达到高收益,忽略就医者自身结构情况,诱导就医者选择其建议的医疗美容手术方案,造成就医者损害。其主观恶意较大,应承担较多的损害赔偿责任。②医疗美容机构结合就医者自身结构情况,尽到了说明义务,但因未尽注意义务,违反诊疗规范,致使手术目的无法达成。此种情况下,医疗美容机构未按照相关诊疗规范,致使医疗美容手术目的无法达成,造成就医者损害,其过错责任比例应结合其违反诊疗规范的程度进行判定。③医疗美容机构结合就医者自身结构情况,尽到了说明义务,但因未达到就医者心里预期。此种情况,因医疗美容机构结合就医者自身结构,尽到了说明义务,也未违反相关诊疗规范,未造成就医者损害,仅因无法达到就医者的心理预期,很难认定医疗美容机构存在过错。行动建议:手术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复杂的,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但只有基于医美机构的明显过失和过错的,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认定过失或者过错往往具有专业性,故专业的鉴定机构出具的相关专业意见往往对法院认定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美容整形使容貌受损,可以要求医疗美容机构赔偿精神损失吗 需要分情况讨论。精神损失赔偿是指,被侵权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人格权利益遭受不法侵害而导致被侵权人遭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反常折磨或生理、心理上的损害,而依法要求侵害人赔偿的精神抚慰费用。身体权保护的是公民保持其身体完好性的权利。因此,身体遭受侵害是指,侵权人的侵权后果导致了被侵权人包括肢体、器官、生理功能的丧失或部分丧失。因为美容整形使容貌受损,明显属于侵害了被侵权人的身体权,因此依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因美容整形使容貌受损,可以要求医疗美容机构赔偿精神损失。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容貌受损一定要达到上述损害程度,如整形人仅对整形效果未达到预期而主张该赔偿,很难得到支持。另,因美容整形使容貌受损,而请求精神赔偿的也不可“漫天要价”。精神损害的具体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①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②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③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④侵权人的获利情况;⑤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⑥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行动建议:就精神损失费的要求来看,国家采取审慎态度,在您主张合法权益时,如不能确定是否达到精神损害的程度,可以先行主张适当的精神损失费,主张精神损失费的,同时需要留存好相关证据证明被侵害的程度足以达到该程度精神损失。 普通美容机构从事医疗美容,签订的美容服务合同有效吗 无效。医疗美容服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有专业资质的医疗美容机构才能从事,且从事的项目还必须经过备案与批准,以便将对消费者的人身危险性降到最低。而普通的美容机构是不具有相应的资质。如果冒然进行医疗美容项目,可能会因技术操作能力不过关、违反医疗美容操作规范、消毒不严格、对并发症的处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严重的后果。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开办美容医疗机构需要获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美容医疗机构的登记注册、从业人员资格、执业规则、监督管理等都需要严格依法进行。这些属于行政许可,且是强制性规定。根据《民法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普通美容机构从事医疗美容活动,与顾客签订服务合同,实际上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为合同无效。行动方案:具体美容机构是否有医疗美容的资质,应当到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去查询,如果没有资质,签订的美容服务合同是无效的,可能申请退费、投诉、赔偿。 美容机构被吊销医疗美容资质后,消费者可要求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吗 可以,因为未进行的消费实际上不可能再进行了。医疗美容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医疗行为,其主体必须是具备医疗资质的人员和机构。对于美容机构来说,尤其是专业从事医疗美容的机构,吊销医疗美容资质,实际上意味着其丧失了继续执业的前提条件。如果继续执业,继续向消费者提供医疗美容服务,就是非法行医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消费者向医疗美容机构办理预付款卡,或者支付预付款的行为本身,实际上在消费者和医疗美容机构之间形成了一份服务合同。该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的,可以变更,也可以终止。根据《民法典》,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可以解除合同。医疗美容机构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医疗美容资质吊销,实际上符合“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情形,造成合同的主要目的无法实现,消费者可以解除医疗美容服务合同,将尚未消费的预付款退还。行动方案:一旦发现医美机构的资质被吊销,请第一时间去退款,不要接受转诊到其他机构,也尽量不要继续再做,因为机构被吊销执照意味着大量消费者退款、人员遣散、债务处理等事项,所以第一时间就行动起来,否则很可能造成无钱可退的局面。 医疗美容机构有保密义务吗 有。不少的求美者为了变美,会接受医疗美容。但是,接受医疗美容并不代表其会愿意在所有人面前承认接受过医疗美容的事实。相反,整形人还会刻意回避该事实。然而实践中,不少医疗美容机构为了吸引客源,会在不征得整形人同意的前提下,透露其他整形人医疗美容的项目、医疗美容前后的对比照等,来宣传其医疗美容的优势、效果。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美容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科室的从业人员要尊重就医者的隐私权,未经就医者本人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就医者病情及病历资料。因此,医疗美容机构在未经就医者同意的前提下,有保护其医疗美容事实不被第三方获取的义务。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如医疗美容机构违反保密义务,泄露就医者的隐私,就医者可要求医疗美容机构承担侵权责任。行动建议:不少医美机构为了宣传,不经消费者同意就私自将其照片、视频、身份信息等公开传播做为其广告素材和案例,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如您发现医美机构违反保密义务的,及时寻求法律救济。 医疗美容机构假冒注册商标,有刑事风险吗 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注册后,称为“商标”。商标是用以识别和区分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标志,受法律的保护,注册者有专用权。医疗美容机构在其经营场所装饰装修及服务、宣传资料中使用别家医疗机构在先注册并使用的商标作为企业字号,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服务,容易导致消费者误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关系,产生误认。比如:一家小的美容机构为了获得客源,可能采取与知名美容机构相同或相似的装修风格,甚至名称完全相同或极为相近,消费者误以为是连锁店。作为同样从事医疗美容机构,将未经授权的商标作为企业字号使用,还在宣传中突出上述标识,不仅构成民事侵权,在满足一定条件时还会构成刑事犯罪。行动建议:该种行为违反商业道德及涉及商事不正当竞争,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 该内容由 陆洋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