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应对造谣诽谤的方法
释义
    本文讲述了如果有人散布谣言诋毁自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具体措施包括收集证据、报案、维护自己的权益、消除谣言和寻求帮助。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网上造谣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文章还区分了名誉权和诽谤罪的区别,并指出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法律分析
    如果有人散布谣言诋毁您,可能会对您的人身安全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收集证据:收集造谣者留下的证据,例如文字或图片,证明您并未进行任何违法或不当行为。
    2. 报案:如果您的名誉或声誉受到了诽谤,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让他们介入调查,以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3. 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的财产或利益受到了损失,可以向诽谤者要求赔偿。如果诽谤者无法赔偿,您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4. 消除谣言:如果您的谣言被转发或传播,您可以采取措施消除谣言的传播,例如公开发布声明或寻求公众支持。
    5. 寻求帮助:如果您感到无法应对谣言的负面影响,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网上造谣可能担负的法律责任如下:
    (1)民事责任
    造谣,侵犯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的等。
    《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行政责任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但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刑事责任
    造谣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可能触犯刑事罪名有很多,比如煽动分裂国家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诽谤罪等。
    二、侵犯名誉权和诽谤罪有什么区别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
    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结语
    造谣诋毁他人可能会对个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诽谤罪是指散布捏造的虚假事实,侵犯他人名誉权,可能面临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与名誉侵权行为相比,诽谤罪要求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且具有直接故意。同时,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在处理名誉侵权行为时,重要的是要收集证据、报案、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消除谣言,寻求帮助和支持。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 19: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