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土地财政是谁搞出来的 |
释义 | 土地财政是指通过政府采取强制性手段,将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增值收益)转化为政府非财产性收入实现财政收益的一种方式。土地财政的概念由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但并无一个明确的创始人或发起人。 土地财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财政手段,其主要特征是政府通过强制性措施将土地增值收益转化为国家或地方财政的收入。土地财政模式早期于上世纪80年代尝试探索,从1990年开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土地财政的出现主要源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导致农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因土地增值而获得的高额收益难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各种费用,以此实现从农民手中夺取土地财产性收益的目的。虽然土地财政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不当征收、土地非法流转等问题。因此,我国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有关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等方面的措施,以确保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保障农民权益。 土地财政是否合法?土地财政是政府采取的一种行政手段,具有合法性。然而,对于土地增值收益的征收及使用是否合理和公正,是否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是否存在不当征收和流转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土地财政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重要财政手段,为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财政保障。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政府应该依法严格征收和使用土地增值收益,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实施上保证公正和透明,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三条 国家实行土地增值税制度。未经纳税或者逃税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予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