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根据法律规定, 醉驾 判处 缓刑 期满后,并不影响办理出境手续。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除外 。 法律依据: 《 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十二条 中国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的; (二)被判处 刑罚 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 犯罪嫌疑人 的; (三)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的; (四)因妨害国(边)境管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遣返,未满不准出境规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决定不准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 法规 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 扩展资料: 一、缓刑是一种有条件不执行刑罚的制度,缓刑人必须在 缓刑考验期 限内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管规定,并履行为其规定的义务,才能够最终免除刑罚的执行,如果缓刑人违反缓刑考验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便有可能导致原来宣告的缓刑被撤销,实际执行原判刑罚。 关于对缓刑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撤销缓刑,各国 刑法 因对缓刑人所规定的义务以及缓刑人应当遵守的监管规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因对应当或者可以撤销缓刑的尺度把握的宽严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大的标准却是基本相同的,即各国刑法基本上都规定,如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就应当或者可以撤销缓刑: (1)缓刑考验期间再犯罪; (2)缓刑考验期间发现缓刑人在缓刑前犯他罪; (3)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应当遵守之事项。 二、判断一个犯罪人能否使用缓刑,需要根据刑法典的规定。我国《刑法》第72条和第74条,对缓刑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有以下方面: 1、 适用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 拘役 或者3年以下 有期徒刑 的刑罚。这里的3年以下并非指法定刑,即法条规定的刑罚,而是指法院实际宣告的刑罚。 2、 犯罪分子不是 累犯 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这是因为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累犯的社会危害性大,主观恶性深,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重蹈覆辙。 3、 除上述两种类型外的一般犯罪分子,如果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则可以适用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对未成年人以及弱势群体的保护,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不满18周岁、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缓刑只对酒精含量在120mg/100ml以下,无以下从重情节、且认罪的被告人适用: (1)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尚未构成 交通肇事罪 的; (2)在高速公路上 醉酒驾驶 的; (3)醉酒驾驶营运客车(公交车)、危险品运输车、校车、单位员工接送车、中(重)型货车等机动车的; (4)醉酒在城市道路上驾驶工程运输车的; (5)造成他人轻伤且负有主要责任的; (6)无驾驶汽车资格醉酒驾驶汽车的; (7)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汽车而驾驶的; (8)在被查处时逃跑,或者抗拒检查,或者让人顶替的; (9)在 诉讼 期间拒不到案或者逃跑的; (10)曾因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被处罚的。 二、醉驾的判刑标准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 罚金 :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 危险驾驶罪 ,此时需要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属于醉酒驾驶。 因此,只要是机动车驾驶人体内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并且开车上路的,那么就能够依法判刑。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条 中国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 (二)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