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别人推销假货报警有用吗? |
释义 | 购买假货可报警,售卖假货行为行政处罚;构成犯罪需立案追诉。《刑事诉讼法》规定,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应迅速审查,认定犯罪事实立案;若无犯罪事实或事实轻微,不立案,并告知控告人。不服可申请复议。 法律分析 当事人若买到假货是可以报警的,若售卖假货的行为人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予立案追诉。《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拓展延伸 打击假货:报警是唯一有效的手段吗? 报警是打击假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除了报警,还有其他措施可以采取来打击假货。首先,消费者可以通过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来揭露假货的存在,这可以帮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取缔。其次,加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购物技巧,学会辨别真伪,从根本上减少假货的购买。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投诉、维权和口碑传播等方式,对假货进行曝光和警示,让更多人知晓。最重要的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假货打击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假货的产生和流通。综上所述,报警是一种有效手段,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更好地打击假货,保护消费者权益。 结语 在面对购买到假货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选择报警,公安机关将对售卖假货的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或立案追诉。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应迅速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认定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立案。消费者除了报警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打击假货,如举报、加强法律意识和购物技巧、投诉和维权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假货打击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假货的产生和流通,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修订):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生产、销售、进口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查处,记入信用记录,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公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章 经营者的价格行为 第十六条 经营者销售进口商品、收购出口商品,应当遵守本章的有关规定,维护国内市场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修订):第三章 标准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