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探究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方法 |
释义 | 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者通常为主犯,随声附和者为从犯。但在具体犯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也属于主犯。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为主犯,被动接受任务者为从犯。多次参与或全部参与共同犯罪者通常为主犯,首次参与或参与次数少者为从犯。主犯行为强度大、手段残忍、技巧熟练,对犯罪结果的作用较大;从犯行为强度小、技巧不熟练,对犯罪结果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 法律分析 共同犯罪怎样认定主从犯 1、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者通常为主犯,随声附和、表示赞同者通常为从犯。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在犯罪共谋阶段随声附和,而在具体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亦属于主犯,而不构成从犯。 2、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被动接受任务、服从指挥者通常为从犯。 3、从参加共同犯罪的频率来看,多次参加共同犯罪者或者参加全部共同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而首次参加共同犯罪或者参加次数少于其他犯罪分子的,以及仅参加了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为从犯。 4、从参加共同犯罪的强度来看,主犯的实行行为通常强度较大、手段残忍、技巧熟练,而从犯的实行行为强度通常较小,或者技巧不够熟练。 5、从对犯罪结果的作用来看,主犯由于行为强度大或者技巧热练,通常对犯罪结果的作用较大,是造成犯罪结果的主要原因;而从犯由于初次作案、行为强度小,或者技巧不熟练,通常对造成犯罪结果只起很小的作用,甚至根本未起任何作用。 拓展延伸 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方法及其在刑事审判中的适用性分析 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方法是刑事审判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刑法中,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主从犯是其中一种角色,通常是指在犯罪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人。认定主从犯的方法包括考虑其在犯罪行为中的具体行为、意图、责任等因素。在刑事审判中,对主从犯的认定方法需要综合考虑证据、证人证言、相关法律规定等因素。然而,这种方法的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在实际案件中,主从犯的角色和责任往往不是完全清晰的,可能存在证据不足或解释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对于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确保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结语 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方法是刑事审判中的重要问题。根据具体行为、意图和责任等因素来判断主从犯的角色。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证据、证人证言和法律规定等因素。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争议,因为主从犯的角色和责任可能不清晰,证据可能不足或解释不一致。因此,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认定方法,以确保刑事审判的公正和准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二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七十九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 敲诈勒索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认定为犯罪的,应当酌情从宽处理。 被害人对敲诈勒索的发生存在过错的,根据被害人过错程度和案件其他情况,可以对行为人酌情从宽处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