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关于侵犯名誉权的规定 |
释义 | 民法典规定了侵犯名誉权的相关规定,包括保护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对行为人的责任以及受害人的权利。被侵犯名誉权的相关证据包括报道、文学作品、人身攻击等。赔偿标准考虑侵害情节、受害人的谅解程度和加害人的认错态度。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关于侵犯名誉权的规定 民法典关于侵犯名誉权的规定如下: 1.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2.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3.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4.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二、被侵犯名誉权相关证据有哪些 收集被侵权证据有: 1.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 2.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 3.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 4.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名誉、信誉,损害他人尊严的证据等。 三、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标准 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标准如下: 1.从侵害情节来考虑,侵害情节较重,造成较严重的后果的,可以予以赔偿。 2.从受害人的谅解程度考虑。如果责令加害人承担非财产责任后,受害人能够谅解,就说明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已经平复,可以不予以赔偿。 3.从加害人认错态度考虑。如果受害人谅解而加害人仍不认识错误,则不能因为受害人精神创伤的平复而对违法行为不予以制裁,仍应责令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结语 依据民法典关于侵犯名誉权的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对于行为人以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情况,其不承担民事责任。而对于行为人发表的含有侮辱、诽谤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有权要求报刊、网络等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删除等必要措施,若证明报道内容失实且侵害其名誉权。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标准包括侵害情节的严重程度、受害人的谅解程度以及加害人的认错态度等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肖像权 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八条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肖像权 第一千零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中关于肖像使用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作出有利于肖像权人的解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