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网络上的人身攻击犯法吗 |
释义 | 网络上的人身攻击行为是犯法的,其属于侵犯受害人名誉权等人格权的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侮辱罪,会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民法典》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关于诽谤民事责任是怎样的 诽谤他人的行为。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有: 1.停止侵害。不仅需要行为人自身停止继续实施侵害的行为,也需要发布诽谤信息的网络平台,采取措施停止侵害行为。 2.恢复名誉。由于诽谤信息制造者及网络信息平台,已经发布或传播了虚假信息,给被害人名誉造成损害,为被害人恢复名誉的唯一做法,就是在原有信息平台上,发布为被害人恢复名誉的公开声明,以正视听。 3.消除影响。即通过删除信息、屏蔽信息、剔除信息痕迹等方式,消除或避免诽谤信息内容的继续传播,防止对被害人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4.赔礼道歉。即捏造、发布及传播诽谤信息的责任主体,要在原发布或传播诽谤信息的网络平台上,通过发布文章等方式,向被害人公开赔礼道歉,弥补社会评价裂痕,赢得被害人的谅解。 5.赔偿损失。赔偿损失的种类有两种,第一种是财产损害赔偿。财产损害既包括现有财产的损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丧失,只要是侵害名誉权所引起的财产损失,侵权人就应当予以赔偿。第二种则是精神损害赔偿,对于赔偿数额,应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获利的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受害人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予以确定。 二、私事闹到单位损害名誉是否违法 私事闹到单位损害名誉是违法的。 对方的行为构成侵犯名誉权的民事侵权行为,若造成严重后果,则该行为构成犯罪。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 判断名誉权是否受到侵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对受害人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是否因侵权行为而降低。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捏造、歪曲事实; 2、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3、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三、网上造谣诽谤是否可以报警 网上造谣诽谤可以报警。网络造谣,要承担民事责任。网络造谣,侵犯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等。网络造谣,要承担行政责任。网络造谣,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但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以对造谣人进行行政处罚,比如拘留、罚款等。= 网上造谣诽谤报警具体如下: 1、造谣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包括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影响大等因素。如造成他人精神受到严重刺激,造成他人自杀、自伤等后果,影响范围大影响恶劣等; 2、根据刑法规定,诽谤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对于诽谤的受害人,应当自行收集有关证据到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直接报警,公安机关是不会受理的。 网上造谣诽谤可以报警。网络造谣,要承担民事责任。网络造谣,侵犯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等。网络造谣,要承担行政责任。网络造谣,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但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以对造谣人进行行政处罚,比如拘留、罚款等。网络造谣,要承担刑事责任。网络造谣,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可能触犯刑事罪名有很多,比如煽动分裂国家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诽谤罪等。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