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善意第三人是否构成诈骗罪? |
释义 | 善意第三人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被骗取一定金额可构成合同诈骗罪,欺诈行为可要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数额较大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特别巨大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法律分析 合同诈骗适用于善意第三人。如果善意第三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被合同的当事人骗取二万元以上的,也可构成合同诈骗罪。或者被合同当事人欺诈,但不构成犯罪的,也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拓展延伸 善意第三人的参与是否能够免除诈骗罪责任? 善意第三人的参与通常不能免除诈骗罪责任。在法律上,诈骗罪是指以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虽然善意第三人可能是在无意中参与了诈骗活动,但这并不能免除其责任。根据法律原则,无论参与者是否具有善意,只要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即有欺骗行为和获取他人财物的故意,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善意第三人虽然可能不是主要犯罪者,但其参与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或从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结语 在合同诈骗中,善意第三人的参与并不能免除其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的数额较大者将受到相应的刑罚和罚金。善意第三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被骗取财物,即使是无意中参与诈骗活动,仍需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善意第三人应当谨慎对待合同交易,避免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以免因参与而面临法律风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六十七条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