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融资租赁合同应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租赁物的详细描述,以及租赁物的保管、保养和维修要求。合同还应明确租赁物的交付、验收和交货地点,以及租金的币种、金额、利率和支付日期。合同期限、租赁期满后租赁物的处理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也应明确规定。此外,合同应注明签订时间和地点,并留有双方协商的余地以解决其他未尽事宜。 法律分析 融资租赁合同应当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1、双方当事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基本情况; 2、租赁物的名称、数量、规格、技术性能等; 3、租赁物的保管、保养和维修; 4、租赁物的交付、验收、交货地点和用途; 5、租金的币种、金额、利率、支付日期; 6、租赁合同的期限; 7、租赁期满租赁物的处理; 8、违约责任; 9、争议解决方式; 10、签订合同的时间、地点等; 11、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协商。 拓展延伸 融资租赁合同的关键条款与风险防范 融资租赁合同是一种常见的商业合同,涉及到资金融通和租赁权益。在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时,关键条款和风险防范非常重要。关键条款包括租赁期限、租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这些条款需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同时,风险防范也是不可忽视的。双方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如租赁物的损坏、租金逾期等,并在合同中明确相关责任和补救措施。通过合理设置关键条款和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双方的权益,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 结语 融资租赁合同的关键条款和风险防范对于确保合同有效性和合法性至关重要。双方应明确租赁物的规格、租金支付方式等权利义务,并合理考虑风险防范措施,如损坏责任和租金逾期补救措施。通过合理设置条款和风险防范,保护双方权益,确保合同顺利履行。 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典》第736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租赁物的名称、数量、规格、技术性能、检验方法,租赁期限,租金构成及其支付期限和方式、币种,租赁期限届满租赁物的归属等条款。 (《民法典》生效时间是2021年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