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与范围 |
释义 | 法律规定的条件满足后,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称为表意行为。其中催告是要求对方在一个月内作出表示的行为,对方未表示则视为拒绝;通知是基于事实或情况的行为,法律后果基于法律规定而非意思;宽恕是以感情为内容的行为,继承权不丧失是基于法律规定的后果。 法律分析 行为人以法律规定的条件业已满足为前提,将一定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从而根据法律规定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主要包括意思通知行为、观念通知行为和感情表示行为以及原宥。 这种行为仍属于表意行为,但其效力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民事行为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民法上效力的表意行为。准民事行为可分为催告、通知以及宽恕。 1、催告。在相对人的催告行为中,虽然可以看出相对人的意思,但其法律后果只是为期一个月的期间的开始,期间届满后,对方仍未作出表示的,视作拒绝追认。这一后果的产生与催告人具有何种意思毫无关联。在一般情况下,催告人更希望对方作出追认表示。 2、通知。在这类行为中,行为人表示的并不是某项意思,而是一种事实或者情况,通知行为所发生的法律后果是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基于当事人的意思。 3、宽恕。宽恕是一种以感情为表意内容的行为,但被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并非宽恕内容所包含,而是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的法律后果。 拓展延伸 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适用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包括行为主体、客体、意思表示和法律目的。行为主体是指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客体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所涉及的具体事物、财产或者利益。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主体通过言语、书面、行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法律目的是指行为主体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追求的合法利益。适用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法定条件,如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合法目的等。只有当这些要素和适用条件齐备时,民事法律行为才能产生法律效力,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满足法律规定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意思表示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催告、通知和宽恕是准民事行为的一种形式,其效力基于法律规定而非个人意愿。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包括行为主体、客体、意思表示和法律目的,而适用条件则涉及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和合法目的等。只有当这些要素和条件齐备时,民事法律行为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一百七十一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按照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 第五百九十七条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标的物,依照其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