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合同终止的定义与特点 |
释义 |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效力终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终止有两种情况:劳动合同期满和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应自动延续。劳动合同终止意味着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结束,用人单位需办理相关手续。 法律分析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效力终结,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终止的两种情况:一是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即告终止,这主要是针对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而言的;二是当事人约定的合同终止的条件出现,劳动合同也告终止,这种情况既适用于有固定期限和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也适用于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这种终止属于约定终止。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等情况,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 劳动合同终止,意味着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确定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已经结束,此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终止劳动合同的有关手续。 拓展延伸 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规定与注意事项 劳动合同终止涉及到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这是雇主和雇员在劳动关系结束时必须遵守的重要方面。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因多种原因终止,例如双方协商一致、合同期满、劳动者退休或解雇等。在终止劳动合同时,雇主应当依法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和离职证明。同时,雇主还需注意遵守解雇程序和法定通知期限,以避免违法解雇的风险。对于劳动者来说,他们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在终止合同前咨询专业法律意见。此外,双方还应当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等方式解决。总之,了解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能够帮助双方在劳动合同终止时保护自身权益并避免纠纷的发生。 结语 劳动合同终止,涉及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是雇主和雇员必须遵守的重要方面。根据劳动法规定,合同可以因双方协商、合同期满、退休或解雇等原因终止。雇主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和提供离职证明。同时,雇主需遵守解雇程序和通知期限,避免违法解雇风险。劳动者应了解权益和义务,并咨询法律意见。双方应妥善处理劳动争议,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解决。了解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保护权益,避免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六条 【劳动合同的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七条 【过渡性条款】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