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群内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 |
释义 | 微信群里造谣和传谣是违法行为,可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严重情况构成刑事犯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者可处拘留和罚款。根据《刑法》,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编造恐怖信息或传播虚假信息者可处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在微信群里造谣和传谣的,是属于违法的行为,可以对当理人处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的,会构成刑事犯罪。 法律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群内传播虚假信息的刑事与民事法律责任 群内传播虚假信息的刑事与民事法律责任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法律责任。在刑事法律层面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散布虚假信息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如诽谤罪、造谣惑众罪等。对于犯罪嫌疑人,法律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可能面临刑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 在民事法律层面上,传播虚假信息可能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害。受害人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或恢复名誉。根据民法相关规定,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判决赔偿金额,并可能要求公开道歉或恢复名誉。 因此,群内传播虚假信息不仅会面临刑事法律责任,还可能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法律的严格约束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提醒人们在信息传播中要谨慎,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语 传播虚假信息不仅违法,还可能受到刑事和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散布谣言、编造虚假信息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拘留、罚款、有期徒刑等。同时,在民事法律层面上,受害人可以通过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应该谨慎传播信息,遵守法律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二章 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并指导、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进行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八十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且未作显著提示的,应当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未作出提示的,不得传输相关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对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向该用户提供网络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