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故意而为之的伤害是什么意思? |
释义 | 故意而为之的意思是:已经可以预知不良结果,人为地加速或者放任结果发生,法律上的故意是指明知危害结果会产生而放任或希望危害结果的产生。 一、间接故意犯罪的结果认定 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简单而言,就是在间接故意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在认定间接故意犯罪时,应当注意其不同于直接故意犯罪的以下特点: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这是间接故意犯罪与直接故意犯罪区别的关键。所谓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是指行为人对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既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希望其不发生,而是任其自然,发生不发生都无所谓。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如狩猎者为了击中猎物而放任可能击中他人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狩猎者没有击中猎物而击中了人,其便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如果击中的是猎物,而不是人,则不构成犯罪。 二、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什么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罪过的形态、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犯罪罪过的形态,即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是犯罪构成见方面的必要要素,而犯罪目的则不属于必要要素,属于选择性要素。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而犯罪动机一般不是犯罪的要件,但它对量刑起着重要的作用。 1、犯罪罪过的形态 (1)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明知(必然或可能)+希望。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明知(可能)+放任。 (2)过失:可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送,但过于自信认为可以避免。 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危害结果会发生,但并未预见到。 2、意外事件 具有三个特征: (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3、 不可抗力具有三个特征: (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预见但不可避免) 4、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1)犯罪动机 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各种不同的犯罪动机,如杀人可能出于奸情、仇恨、图财、激愤等不同的动机。 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各种不同的犯罪,如仇视社会的心理可能推动人实施杀人、放火、爆炸、绑架等不同的犯罪。 (2)犯罪目的 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实现某种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 (3)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犯罪动机虽然一般不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素,但它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对量刑具有重要的意义。犯罪动机往往是重要的法定或者酌定的量刑情节。 5、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即“明知”。 “明知”的范围包括: (1)对行为、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客观事实的明确认识,具体而言是对犯罪构成事实所属情况的认识。 (2)对行为及其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认识。这是对犯罪故意进行否定评价的根据。认为“明知”的范围不包括对违法性的认识。犯罪故意中的“明知”必须是对犯罪构成事实所属情况的认识,如果不是对犯罪构成事实所属情况的认识,就不属于“明知”的范围,动机和目的都不是犯罪构成的事实,而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因此不属于“明知”的范围。 三、间接故意和故意过失的区别 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并没有积极追求后果的发生。过失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危害后果,但却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情况。两者的不同点有:第一,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在主观.上是放任态度的,而过失在主观.上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第二,在量刑上也会有不同。对于间接故意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过失犯罪,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