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脱逃罪的法律要件是什么?
释义
    脱逃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逃离了接受刑事处罚或劳动改造的场所,脱离了场所看守人员的控制范围,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其必要要件包括侵犯的客体、犯罪的主体、犯罪构成的事实以及犯罪主体的故意。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超期不返回羁押、改造场所,也构成脱逃罪。
    法律分析
    脱逃罪总共包括四个必要要件,即侵犯的客体、犯罪的主体、犯罪构成的事实以及犯罪主体的故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逃离了其接受刑事处罚或者接受劳动改造的场所,脱离了上述场所看守人员的控制范围,就构成了脱逃罪,需要按照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承担刑事责任。按照规定应该返回羁押、改造场所而超期不返回的也构成脱逃罪。
    拓展延伸
    脱逃罪的法律要件是什么?
    脱逃罪,又称逃离监禁罪,是指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等在刑罚执行期间、劳动改造期间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期间,擅自脱离监管机关或者特定场所,逃离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七条的规定,脱逃罪的法律要件包括:
    1.具有法定责任能力:即已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正在被关押:指被依法逮捕、受刑罚处罚或者被剥夺政治权利,处于剥夺自由的状态。
    3.擅自脱离监管机关或者特定场所:即在刑罚执行期间、劳动改造期间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期间,擅自离开关押的地点、监管场所或者特定区域。
    4.具有逃离行为:即擅自脱离监管机关或者特定场所,逃避监管或者特定人员的管理。
    5.造成严重后果:指逃离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发生,如导致逃脱地点的安全保卫、管理人员遭受严重损失等。
    根据以上法律要件,如果行为人具有以上要件,且实施了脱逃行为,则可能构成脱逃罪。此时,行为人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结语
    脱逃罪是一种严重罪行,必须严格依法惩治。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逃离了接受刑事处罚或劳动改造的场所,脱离了场所看守人员的控制范围,就构成了脱逃罪。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超期不返回羁押、改造场所,也会构成脱逃罪。因此,对于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