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网贷无法按时还款,会有哪些后果吗? |
释义 | 网贷逾期会导致催收和征信记录,借款人应及时还款以避免后果;被起诉后需签收法院文书、提交答辩状和证据,并按时参加开庭;网贷逾期的法律依据在民法典中,借款人应按约定还款并可申请展期。 法律分析 一、欠网贷还不上怎么办会有哪些后果 1、网贷只要逾期了,贷款机构会安排人进行催收,电话、短信催收都是常见的手段,随着逾期时间越长、欠款金额越滚越大,逾期手段也会升级,比如上门催收、被起诉等,只有把欠款全部还清了,催收才会停止。当然要是借款人能和网贷平台协商还款成功,也能暂停催收。 2、要是借钱的网贷接入征信系统,一旦逾期就会在征信报告上留下逾期记录,只有把欠款结清了才能消除,但是需要保存5年。期间借款人要想办理其他信贷业务,因为逾期记录还存在,通过的几率比较小,最好要养一段时间的征信,让时间慢慢消除不良信用的影响。 二、欠网贷还不上被起诉应该做出哪些应对 (1)签收法院送达的各种诉讼文书,包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等。 (2)可以自己进行诉讼。 (3)提交答辩状。法律规定,被告要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15日内提交答辩状。 (4)收集、提交证据。一定要详细阅读法院的《举证通知书》,严格按照法院的要求进行举证。 (5)按时参加开庭。法庭是打官司的双方面对面直接说理的地方,所以才有咱们法庭上见的说法。 参加开庭可以向法官阐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借贷方有违规行为,可以提相关供证据给到法官,法官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会根据法律给予公正的判决,如果你不出庭,法院同样可以进行缺席审判。 如果因为客观原因,确实不能按时出庭,可以向法院申请变更开庭日期。 (6)法院的裁定、判决出来后,如果你不服,要及时上诉。裁定的上诉期限是10天,判决的上诉期限的15天,从接到裁定书、判决书的次日起计算。 三、网贷逾期的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第六百七十七条借款人提前返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 第六百七十八条借款人可以在还款期限届满前向贷款人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可以展期。 结语 欠网贷还不上会带来一系列后果。贷款机构将采取各种催收手段,包括电话、短信催收,甚至上门催收和起诉等。逾期记录也会出现在征信报告上,持续五年。若被起诉,要及时签收法院文书、提交答辩状,并收集、提交证据。参加开庭可以阐明立场,向法官提供证据。对法院裁定或判决不服,可及时上诉。相关法律依据包括《民法典》第676、677、678条。务必妥善处理网贷逾期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八十七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2015修正):第十二章 基金行业协会 第一百一十一条 基金行业协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教育和组织会员遵守有关证券投资的法律、行政法规,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二)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建议和要求; (三)制定和实施行业自律规则,监督、检查会员及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对违反自律规则和协会章程的,按照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四)制定行业执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从业考试、资质管理和业务培训; (五)提供会员服务,组织行业交流,推动行业创新,开展行业宣传和投资人教育活动; (六)对会员之间、会员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基金业务纠纷进行调解; (七)依法办理非公开募集基金的登记、备案; (八)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四条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