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 |
释义 | 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即未达既遂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的得逞,是犯罪未遂。”根据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内容,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未遂具有: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三个特征。 着手实行犯罪 是指行为人以直接犯罪为目的,开始实施对于犯罪客体构成的危险是直接性、紧迫性的,依其性质可能促成危害结果发生且为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所要求的行为。犯罪的实行阶段和实行行为当然要有一个起点和过程,起点即“着手”,终点即“完成”。需要明确的是,着手是实行行为的一部分,而不是与实行行为紧密连接几乎不可分割的行为;着手不是属于预备阶段的预备行为的终了行为,而是实行阶段实行行为的开始,着手的出现既是确定犯罪已经开始实行的标志,又是宣告预备阶段和预备行为已经终了的标志。 着手犯罪的特征 从主观角度考虑,对于着手实施犯罪的行为人来说,其意志是直接已实施犯罪为目的的,并且已经通过客观实行行为的开始充分表现出来,而不同于此前犯罪预备的意志。预备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为犯罪创造条件,完成犯罪、危害结果发生是预备行为的终极目的或其发展的未来阶段;而着手实行犯罪时,行为人却是以直接实施犯罪为目的。总之,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人的直接侵害犯罪对象的犯罪意图即“终极目的”已经通过实行行为表现出来了;而在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故意内容尚表现为“为了实行犯罪”这一初级阶段性的“当下目的”。从客观的角度看,着手实行犯罪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可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一是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已经同直接客体发生了接触;着着手应属于对刑法保护的客体具有危险性、紧迫性之际,在有犯罪对象的场合,这种行为已直接指向犯罪对象。二是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依行为的性质可能促成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凡是犯罪的着手行为,都是可以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作用。如果不出现行为人意志以外原因的阻碍或行为人的自动终止犯罪,这种行为就会继续下去,知道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三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求的行为,在判断时,应当借助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罪的规定。 认定着手实行犯罪的方法 第一是基于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来排除掉不可能存在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第二是根据犯意的确定状态来认定着手。着手在主观上以直接实施犯罪为目的,因此,其犯罪故意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即行为人的犯罪故意已经达到了确定的识别状态。第三是根据行为对构成要件所保护的客体构成的危险是否直接紧迫以及是否可能直接导致危害结果来认定着手。着手由于实施行为的组成部分,其与危害结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着手的情况下,行为已经具有造成客体损害的现实可能性。如果让它无阻碍的发展下去,必然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与此相反,预备行为是为侵害客体创造方便条件,行为本身不能引起结果发生。第四是以作案的时间、地点作为判断某些犯罪着手的参照物。对于同一种犯罪,由于作案时间不同,判断犯罪着手是应加以相对的区别。 特殊情况下的着手的认定 一是不作为犯的着手,认定时分为两种情况:对于纯正不作为犯来说,其作为的义务是先定的或预先的,着手的开始依赖于对该义务的明确的违反;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来说,其作为的义务往往是以“作为可避免危险”或“无作为则有危险”的模式产生的,其着手在危险确认后。二是间接正犯的情况下的着手,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出发,当间接实行者在通过他人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开始实施包含着危害结果发生危险的诱导他人犯罪行为,即是实行的着手。因此,其着手应该以利用者即间接实行诱导危险行为的着手为标准。三是个隔离犯的认定只能以行为地的行为标准。行为人在行为地开始实施犯罪,就以为者隔离犯已然着手,但是该行为地应是依行为的性质可能促成危害结果发生而又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所要求的行为之发生地,而非其他行为地。四是复合行为犯犯罪。必须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实行行为才能构成的犯罪。六是共同实行犯的行为是一个整体,因此只要一个人着手实行犯罪,整个犯罪就应视为已经进入着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场的其他共同犯罪人尚未来得及亲手直接实行犯罪,已经着手实行的共同犯罪人就被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制止而使整个犯罪未得逞,那么,全部共同犯罪人都应当承担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而不能对未着手的人以犯罪预备论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