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什么情况下诉讼中止
释义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0条对诉讼中止的情形做了明确规定:
    (1)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2)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5)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6)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一、民事诉讼中止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中止诉讼情形能够即时消除的,就不要中止诉讼。《民事诉讼法》第136条共规定了5种诉讼中止具体情形和一个诉讼中止弹性条款。从所有诉讼中止的情形看,都是诉讼中止的情形不但发生了,而且一时难以消除,所以必须中止诉讼,以便
    “等待”诉讼中止情形的消除。但是,对于那些诉讼中止情形已经或者能够即时消除的案件,就不应中止诉讼,以防止故意拖延诉讼。
    2、不能片面强调先刑后民原则,任意中止诉讼。先刑后民原则是必须遵守的,不遵守就要犯错误;但是先刑后民原则是必须全面、正确理解的,片面强调同样也要犯错误。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有所牵连时,是否需要中止民事诉讼,应视民事诉讼是否必须以刑事诉讼结果为前提,或者民事诉讼是否须等到涉及刑事诉讼一方当事人的刑事诉讼结案后才能继续的具体情形确定。如果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事实与刑事诉讼所涉及的犯罪事实属于同一事实,民事诉讼必须以刑事诉讼结果为前提才能作出正确处理的,或者民事诉讼必须等到涉及刑事诉讼一方当事人的刑事诉讼结案后才能继续进行的,就应当适用先刑后民的原则中止民事诉讼,并将有关材料移送有关司法机关,待刑事诉讼终结后,再恢复民事诉讼。反之则不应中止民事诉讼。
    3、适用弹性条款中止诉讼,应当符合中止诉讼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第136条第1款第(6)项是一项弹性条款,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况时,人民法院认为应中止诉讼,就可以依据其规定裁定中止诉讼。但是,人民法院在适用“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这一弹性条款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比如不能把案件事实一时难以查清作为“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中止案件诉讼等等
    4、不要把中止诉讼当终结诉讼。终结诉讼的原因和中止诉讼的原因不同,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终结诉讼的原因只能是基于一方当事人死亡而出现的特定情况,而中止诉讼的原因则较多,而且还规定有弹性条款。第二,终结诉讼是终结诉讼程序,效力与案件审结相同,不存在重新恢复诉讼程序的问题,而诉讼中止则是诉讼程序的暂时停止,在诉讼中止原因消除后,必须恢复诉讼程序,对案件继续进行审理。第三、终结诉讼后,人民法院没有必要对当事人的争议作出实体处理,而诉讼中止在诉讼中止的原因消除后,人民法院必须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对当事人的争议作出实体处理。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终结诉讼与中止诉讼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混淆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其主要表现就是一中止诉讼就结案,就整档案归档,要不是当事人多次反映或领导督促,就再也无人过问。中止诉讼后,中止诉讼的原因是否已经消除或者何时消除,当事人和人民法院都有调查了解的责任。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诉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恢复诉讼。把了解中止诉讼的原因是否消除的责任全部推给当事人是不妥当的。客观上,有的案件中止诉讼原因是否已经消除或何时消除,只有人民法院依职权才能掌握或调查了解到。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