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共多少条 |
释义 | 一共四十条。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全文共分五章,具体包括总则、防范、处置、法律责任和附则,合计四十条,旨在为行政机关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提供法律支撑。 2021年2月10日,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此次采取了一种举重若轻、平稳有序的方式推出《条例》。我们认为《条例》的发布在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 (一)为非法集资的行政处置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取缔办法》颁布于1998年,缺乏关于行政调查和处置手段的详细规定,其关于取缔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工作机制的规定已难以适应当前非法集资案件的处置工作。虽然《联席会议制度批复》、59号文等国务院文件规定了非法集资的行政处置工作机制与职责等内容,但是由于该等文件不属于行政法规,使得行政机关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法律依据不足。 《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吸收、整合以往关于非法集资防范与处置工作的规定,为行政机关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提供了法律依据,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对于赋权地方政府、强化行政处置、形成工作合力意义重大。 (二)使非法集资行政处置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条例》对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和职责、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广告和互联网信息管理、非法集资监测预警、行政调查和处置措施、资金清退、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了完整详细规定,解决了行政处置实务中的棘手问题,理顺了相关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使行政机关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三)有助于建立多层次的非法集资处置体系,加强处置力度 在过去,对于非法集资的法律规制,一直以刑事打击为主。最高院、最高检和公安部在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方面,出台了大量的司法解释、指导意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司法处置体系。[1]但是由于近年来,非法集资的手段不断翻新,非法集资案件频繁高发,使得以事后处置为主的司法处置体系面临处置力度不足的问题。《条例》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对市场主体登记、广告和互联网信息的管理,规定非法集资监测预警机制,以及明确规定行政调查和处置手段,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非法集资,使行政处置与司法处置并举并重,有机衔接,加大非法集资的处置力度,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财产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一百九十三条_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