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主观犯罪包括故意与过失吗? |
释义 | 犯罪要件和认识错误对犯罪成立的影响。犯罪故意或过失是犯罪必备要件,无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犯罪目的是目的犯必需,对非目的犯则是量刑考虑。犯罪动机一般是量刑酌定,但有时影响犯罪成立。认识错误分为事实和法律两种。 法律分析 (1)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是任何犯罪都应当具备的必要要件。如果仅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没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的,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2)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其中犯罪目的是目的犯应当具备的必要要件,缺少犯罪目的的不构成目的犯,而对于非目的犯来讲,犯罪目的是定罪量刑时所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情节。犯罪动机一般是量刑中的酌定情节,不影响定罪,但是在少数犯罪中,犯罪动机也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3)认识错误。包括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和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两种。 拓展延伸 主观犯罪与故意过失的界限:法律责任的界定与适用 主观犯罪与故意过失的界限是法律责任界定与适用的核心问题。主观犯罪是指犯罪行为时具有故意或主观上的过失,而故意与过失则是主观犯罪的两种不同形式。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故犯、有目的地实施犯罪行为;而过失是指犯罪人在注意义务上存在疏忽、疏忽大意导致犯罪发生。法律界定主观犯罪与故意过失的标准,有助于确定犯罪人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刑罚。在实践中,法律会根据具体情况对主观犯罪与故意过失进行界定与适用,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刑事司法。 结语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是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成立的重要要素。缺乏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而属于意外事件。犯罪目的是目的犯的必要条件,对于非目的犯来说,犯罪目的是刑罚量刑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犯罪动机一般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不影响定罪,但在少数犯罪中,犯罪动机也可能影响犯罪成立与否。认识错误包括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和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主观犯罪与故意过失的界限是法律责任界定与适用的核心问题,法律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犯罪人的法律责任和相应刑罚,以确保刑事司法的公正合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