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购买二手房产权年限怎么算 |
释义 | 房屋产权年限与土地使用年限不同,房屋产权年限是从批地之日算起的,而土地使用年限是根据土地用途确定的。一般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年限是70年,但实际上很少有房屋产权满70年的情况。房屋产权年限到期后可以自动续期,续期费用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如果土地使用期到期后仍可继续使用,产权人需缴纳土地出让金;如果无法继续使用,土地将被回收并赔偿产权人。 法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二行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一)居住用地70年; (二)工业用地50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 (四)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五)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房屋产权年限从批地之日算 房屋使用年限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房屋本身的使用年限,另一个是土地使用年限。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年限是70年,从该地块取得之日起算。70年指的是该地块的国有土地的使用年限,并不是房屋所有权的年限。 房屋是你的私人财产,享有永久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是国家的,一般说的使用年限70年就是指住宅用地的使用年限,这是土地出让过程中确定的(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住宅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 实际上,一般商品房的土地使用年限很少有满70年的。因为使用年限是从国家出让时开始计算,加上开发周期,最短也得1-2年,所以,到购房者手里使用年限就不到70了,如果开发商再囤积一段时间或者几经转手,就更短了。新房都不足70年产权,二手房购买时,要搞清楚卖家买来时的产权还有多少年,住了多少年,用70年减去剩下的就是你接盘后的产权年限了。 房屋产权年限期满可自动续期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居住用地是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而房屋的使用寿命通常长于这个年限。这个问题对于私人购房尤其显得重要,不少购房者都会有个疑问:当使用期限到了之后,房子还属于自己吗? 《民法典》第35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如住宅的使用年限是70年,卖方已经使用了10年了,买方接手后产权的年限就只有60年了,不过这个年限指的是土地年限,如果土地年限使用期到期后,会有有关部门对土地上的建筑物进行评估,如果能继续使用的话产权人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就可以继续使用了,如果不能使用的话会回收土地并赔偿产权人。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有所不同。对于房屋产权年限,需要区分房屋本身的使用年限和土地的使用年限。房屋所有权是永久的,而土地使用年限根据不同用途而定。购房者在购买房屋时应了解土地使用年限,并注意到土地使用年限和房屋使用年限的差异。此外,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可以自动续期,具体续期费用的缴纳或减免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产权年限到期后,相关部门将对土地上的建筑物进行评估,如能继续使用,则产权人需缴纳土地出让金;若无法继续使用,则土地将被回收并赔偿产权人。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 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或者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期限届满后超过一年,由于出卖人的原因,导致买受人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 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期限;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 (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 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数额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已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 对房屋的转移占有,视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在交付使用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使用后由买受人承担;买受人接到出卖人的书面交房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的,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自书面交房通知确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