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骑摩托车撞人逃逸算什么罪 |
释义 |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刑法第133条,对于因交通违规导致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处以拘役或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可处以更严厉的有期徒刑。若逃逸导致人死亡,将面临更长的有期徒刑。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逃逸行为将导致终身禁驾。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存在不同观点,包括逃逸是肇事行为的继续、逃逸是独立的犯罪行为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处理。 法律分析 算交通肇事逃逸,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有两种情况: 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 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一种性质十分恶劣、情节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为此当事人要承担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终生禁驾。因逃逸致使受害人死亡的,依据刑法规定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新法加大了对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力度。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件; 二是“独立行为说”,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独立的犯罪行为,因此应实行数罪并罚或者按吸收犯处理; 其三是“分别情况说”,认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在犯罪后逃逸并因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果是在过失支配下进行的,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如果是在新的放任的故意支配下进行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 结语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对于因交通肇事逃逸造成重大事故、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刑罚。此外,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肇事逃逸者将被吊销驾驶证,终身禁驾。对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存在不同观点,但无论如何,逃逸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应当呼吁广大驾驶人员牢记交通安全法规,遵守交通规则,以确保道路安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