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知识产权保护是指什么 |
释义 | 法律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知识产权保护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立法保护,即指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民事主体对其知识财产和相关的精神利益享有知识产权,并予以法律拘束力的一种保护。 2、行政保护。 3、司法保护。 4、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 一、专利侵权诉讼的赔偿原则是什么 (一)全部赔偿原则 全部赔偿原则也称为全面赔偿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赔偿原则,是各国侵权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通例。 全部赔偿原则的含义,是指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当以加害人侵权行为所造成损害的财产损失范围为标准,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全部赔偿,赔偿应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为限。 (二)法定标准赔偿原则 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其损害事实、后果的不易确定性,不少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规定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定赔偿制度。即规定实施某种侵权行为,应当赔偿的数额多少。这在著作权立法中尤为突出。 所谓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是指由知识产权法律明文规定不法侵害知识产权造成损害,应赔偿损失的具体数额(或数额幅度)。在人民法院无法查清受害人实际损失和侵权人营利数额,或者受害人直接要求按法定最低赔偿额进行赔偿的,人民法院按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确定赔偿数额。在知识产权立法就此规定以前,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以弥补立法的不足。 (三)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原则 无论关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条款规定得多么严密、具体(这实际不可能作到),无论是适用全部赔偿原则还是适用法定赔偿原则,都不能排除法官根据开庭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对法律的具体适用,以及在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幅度之内根据个案情况的裁量。 法官在斟酌确定损失赔偿额时,根据总结的审判经验,一般应当考虑以下要素: 1、受害人所受损害后果(包括财产和非财产)是否严重; 2、侵害行为所致某种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价值降低程度; 3、侵害出于营利或其他不当目的; 4、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如是过失,是重大过失还是一般过失); 5、侵害行为情节恶劣程度; 6、侵权人获利情况; 7、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 8、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 (四)精神损害赔偿限制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限制原则,是指对公民、法人等民事主体享有的知识产权中精神权益损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二、知识产权商标顾问是什么 知识产权顾问实际上是商标专利事务所的业务员,帮助公司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的专业人员。知识产权顾问要需要知道行业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知识面要广,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减少遭遇侵权的风险,在人才流动中控制无形资产的流失。 知识产权顾问,实际上是商标专利事务所的业务员,帮助公司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的专业人员。 知识产权顾问要需要知道行业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沟通能力,知识面要广,如果企业能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顾问,这个顾问能参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订、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能在企业的科研开发、投资决策、技术引进中提供冷静、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企业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预估结果以供参考,将会使企业避免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减少遭遇侵权的风险,在人才流动中控制无形资产的流失。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三、著作权法的原则 (一)保护作者正当权益的原则 作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智力资源的传播者,而作者创作作品需付出一定甚至相当大的代价,为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必须承认作者对其作品理应享有的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加强对作者正当权益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的著作权,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以及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还规定了侵犯著作权人权益的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鼓励优秀作品传播的原则 传播是连接作品创作与作品使用的纽带。传播既需要大量的投资,更需要传播者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应当对这种劳动成果赋予积极的法律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四章明确规定了作品的主要传播者的权利,即书刊出版者、录音录像制作者、艺术表演者、广播电视组织的权利,鼓励优秀作品的使用和传播。 (三)合理协调作者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原则 作品虽然可以视为作者的人格标志和财产权利,但作品总是在继承和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更是整个社会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任何人包括作者,都不应对之绝对垄断,以免妨碍全社会文化、艺术、科学事业的整体进步。因此,著作权法应当注意平衡作者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将协调作者和公众利益作为立法的宗旨。以达到既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又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目的。我国著作权法重视作者权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一致,在尊重和保护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又对其规定了一些必要的限制,如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制度等。 (四)符合著作权国际保护基本准则的原则 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所有文明国家实行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目的。虽然著作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国际版权贸易等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许多优秀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其他国家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加强国际著作权方面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国际性著作权保护,或通过互惠原则,或通过签订双边著作权公约,或通过多边公约。其基本精神是尽量给予外国作者以本国国民同等的法律保护,消除或缩小各国著作权法在具体制度上的差异。为此,我国已加入了《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和《唱片公约》等国际公约,我国著作权立法接受和遵循一些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和实施的共同准则,促使国际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得到实行。 法律依据:《商标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专利法》第一条 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