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毒品类别与法律定义 |
释义 | 毒品的法律定义包括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苯丙胺类等。毒品犯罪分为经营型、消费型、持有型和破坏禁毒活动型。申请取保候审对毒品犯罪较为困难,因其社会危险性较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7条,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法律分析 法律定义的毒品有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苯丙胺类毒品等。我国毒品犯罪主要分为经营型,消费型,持有型以及破坏禁毒活动型几个类型。其中消费型指的是如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等。 一、法律定义的毒品有哪些 法律定义的毒品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有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苯丙胺类毒品(甲基苯丙胺除外)、大麻油、大麻脂、大麻叶、大麻烟、可卡因、吗啡、度冷丁(杜冷丁)、盐酸二氢埃托啡、咖啡因、罂粟壳。新型毒品有冰毒、摇头丸、氯胺酮、K粉、麻古等。 二、毒品犯罪的类型有哪些 我国毒品犯罪有以下类型: 1.经营型,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 2.消费型,如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罪; 3.持有型,主要指非法持有毒品罪; 4.破坏禁毒活动型,如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洗钱罪。 三、毒品犯罪可以进行取保吗 毒品罪犯一般来说很难申请取保候审。如果毒品犯罪符合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因为毒品犯罪是较严重的罪行,一般很难满足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毒品罪犯的社会危险性较大,不宜取保候审。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结语 毒品犯罪涉及严重社会危害,一般情况下很难获得取保候审。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才有资格申请取保候审。考虑到毒品犯罪的严重性和社会危险性,法律倾向于拒绝取保候审的申请。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他们仍然有权利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具体情况需由公安机关依法决定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三百五十三条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引诱、教唆、欺骗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三百五十四条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三百五十七条 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的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