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院对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如何裁判?
释义
    法院对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既遂的裁判:
    1、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犯罪后果特别严重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是指战时故意向武装部队提供虚假敌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武装部队军事人员以外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一、战时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物罪该怎么量刑处罚
    战时伤害居民、掠夺居民财产罪,是指战时伤害无辜居民或者在军事行动区域掠夺无辜居民财产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是战时群众的工作秩序。
    战时残害居民、掠夺居民财产罪既遂标准:
    1、一般情况下,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的构成要件是怎样的?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兵役管理活动。我国宪法规定,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根据兵役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应征公民服兵役,是兵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公民拒绝、逃避服兵役,是对兵役管理制度的侵犯。
    (二)客观要件
    本罪表现为在战时拒绝、逃避服兵役,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的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这种行为必须发生在战时,若在平时则不构成本罪。所谓“战时”,即战争时期。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决定战时与否的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决定武装力量是否处于战时状态的职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过敌突然袭击时。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以战时论。
    2、必须具有拒绝、逃避服兵役的行为。拒绝服役,是指拒不接受服兵役。包括拒不服兵役和抗拒服兵役。逃避服役,是指以某种行为或虚假理由躲避服兵役。手段多样,如自伤身体,雇用或让他人冒名顶替;装病、装残及伪装其他身体不合格条件等。
    3、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可见,情节严重与否,是划分本罪与非罪的标准。所谓“情节严重”,是指多次拒绝、逃避服兵役;组织、煽动他人拒绝、逃避兵役;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拒绝服兵役等等。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本罪主体一般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
    (四)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一般是为了逃避服役,犯罪动机则多为贪生怕死、怕苦怕累。
    三、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最新判刑标准是什么?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最新判刑标准是: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七十七条
    战时故意向武装部队提供虚假敌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