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某个人被认定为“老赖”,其名誉不仅受到贬损,且其行为应受到限制,不能正常享受乘坐飞机、高铁等生活便利,不得有高消费,甚至有可能被拘留罚款。因此,认定某个人系法律意义上的“老赖”理当经过相应的程序,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老赖”,这既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无利于维护公众的安全感。 当法院的生效裁判克以某人应承担相应义务时,其在一定意义上就属于“败诉方”。但此时,其依然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老赖”,只是单纯的“败诉方”。不过,从道德层面角度看,其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履行生效裁判克以的义务的话,已经属于应受道德谴责的“失信老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条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八条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