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税怎么计算 |
释义 | 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的计算方式是:应缴税所得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及损失减去起征点;应缴税额等于应缴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包括各项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收入。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及损失包括各项直接支出、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损失指的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营业外支出。 法律分析 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计算方式如下: 应缴税所得额等于收入总额减成本、费用及损失减起征点 应缴税额等于应缴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 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包括:个体户从事生产经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商品(产品)销售收入、营运收入、劳务服务收入、工程价款收入、财产出租或转让收入、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及损失包括:个体户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损失是指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 拓展延伸 个体经营者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个体经营者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如下:首先,需要确定个体经营者的纳税期限,一般为年度纳税。其次,个体经营者需要将其生产经营所得按照法定的税率进行分类计算,包括生产经营所得、工资薪金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然后,根据相应的税率表,将各项所得逐项计算应纳税额。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扣除一定的费用和支出,如生产经营成本、折旧费用、捐赠支出等。最后,将各项所得的应纳税额相加,得到个体经营者的总应纳税额。需要注意的是,个体经营者还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申报纳税,并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 结语 个体经营者需要按照法定税率对其生产经营所得进行分类计算,并根据相应的税率表计算应纳税额。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扣除一定的费用和支出。最后,个体经营者需按规定申报纳税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法律依据 《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