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扰乱秩序的违法行为? |
释义 | 扰乱公共秩序是治安违法行为,包括扰乱单位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等。根据我国刑法,聚众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损失的首要分子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分析 扰乱公共秩序属于治安违法。 1、扰乱公共秩序属于治安违法。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具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生产秩序、经营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医疗卫生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的活动秩序、公共交通秩序、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等。客观方面表现为扰乱公共秩序,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各种行为。 2、扰乱公共秩序行为有哪些 (1)、扰乱单位秩序的行为; (2)、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 (3)、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行为; (4)、流氓行为; (5)、煸动扰乱社会秩序行为; (6)、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 (7)、拒绝,阻碍执行公务行为。 3、扰乱公共秩序罪处罚 依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拓展延伸 扰乱秩序的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扰乱秩序的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它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导致公共秩序的混乱。这种行为可能引发暴力冲突、示威抗议或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安全感和恐慌情绪。其次,扰乱秩序的违法行为破坏了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信誉。这可能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不尊重和失去对社会秩序的信心。此外,扰乱秩序的违法行为也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它可能破坏商业环境、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资产损失和投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打击扰乱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结语 扰乱公共秩序属于治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破坏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各项秩序,以及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损失的首要分子,可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类违法行为还会削弱法律的权威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打击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