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年龄如何计算 |
释义 | 根据被扶养人的年龄和劳动能力来计算扶养期限,未成年人计算至18岁,无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20年,但60岁以上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75岁以上按5年计算。 法律分析 被扶养人年龄根据被扶养人是否已经成年来分别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法定年龄及相关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法定年龄及相关法律规定是指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法定年龄限制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未成年人的法定年龄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是指年龄未达到成年标准的人群,通常是18岁以下。在许多国家,未成年人享有特殊的法律保护,包括教育、劳动、婚姻、财产等方面的权益。此外,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也有一些限制,如不能参与某些法律行为、不能独立签订合同等。因此,了解未成年人法定年龄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根据被扶养人的年龄和劳动能力等情况,相关法律规定对其扶养期限进行了具体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扶养期限计算至十八周岁;对于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被扶养人,计算二十年。然而,对于年龄超过六十周岁的被扶养人,每增加一岁,扶养期限将减少一年;对于年龄超过七十五周岁的被扶养人,扶养期限将按五年计算。了解未成年人法定年龄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保护他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 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 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