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行政诉讼法官存在的问题
释义
    

法律主观: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以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 法院 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二)构成要件 1、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4、元该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 5、法律、法规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的;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做出复议决定的。 (三)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1、选择复议原则 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被告复举证责任原则 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 行政处罚 显失公正 (四)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行政诉讼法 》第11条第1、2款具体规定。 不予受理: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五)行政诉讼的管辖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 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 (六)行政诉讼参加人 1、概念: 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 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诉讼参与人: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包括参加人、 证人 、鉴定任何翻译人员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3、被告 行政机关或 法律法规 授权的组织 4、第三人 与提起诉讼的的具体行政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5、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
    

法律客观: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行政诉讼法典。这就是1989年4月4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的,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部法律分11章75条,主要内容有行政诉讼法的重要原则;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管辖、受理、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的证据;执行;行政侵权赔偿责任;涉外行政诉讼等。另一种是散见在许多具体的、单一的法律、法规中的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9条规定:“被裁决受治安管理处罚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裁决的,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五日内作出裁决;不服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类似这样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有。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就行政诉讼所作的某些解释和规定,也可以认为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行政诉讼法在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支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8: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