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如何定义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限制范围? |
释义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需要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其同意、追认才能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可以独立进行纯获利益的行为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 法律分析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以下这些人: 1、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2、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拓展延伸 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界定及限制范围:法律对个人行为能力的规定与限制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具备完全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法典明确了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界限,通常为满足法定年龄(一般为18岁)的人。然而,法律也承认在特定情况下,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人也可以具有部分或有限的民事行为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等特殊情况,民法典规定了相应的限制范围。这些限制旨在保护这些人的权益,防止他们因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而受到不当侵害。法律规定了监护人的职责和义务,以确保这些人的利益得到妥善保护。 因此,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界定及限制范围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确保个人的自主权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结语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界定及限制范围在民法典中得到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其权益,防止受到不当侵害。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具备完全辨认能力的成年人,在特定情况下都可以具有部分或有限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强调了监护人的职责和义务,以确保这些人的利益得到妥善保护。通过对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界定和限制,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得以维护,个人的自主权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千一百七十条 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