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迷晕他人拿走财物属于什么罪 |
释义 | 如果使用药物让被害人非自愿交付财务的话,属于用其他方法抢劫,可能构成抢劫罪。 一、抢劫罪在其他方法中怎么理解 对抢劫罪的“其它方法”的理解,应根据抢劫罪在客观方面的整体表现来理解把握。所谓抢劫罪的其它方法,是指犯罪分子使用暴力或胁迫方法之外的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丧失反抗能力的方法。这里的“其它方法”,不是指任意的某种方法,而是以抢劫财产为目的,施加于被害人人身,从而使之失去反抗能力为法律特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这种方法必须在取得财物的当场实施;2、必须是针对被害人的身体而采取的行动。“其它方法”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作用的对象必须是被害人人身,在程度上不要求危及人身健康、生命,只要达到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反抗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甚至丧失反抗能力的程度即可,如用酒灌醉、用药物麻醉、使用催眠术、电击或石灰迷眼等;3、必须是犯罪分子有意识实施的,即犯罪分子自觉、积极地用上述方法排除被害人反抗,从而为抢劫财物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被害人处于不知或不能反抗的状况,必须是行为人实施了“其它方法”造成的。这是被害人在此种状况下行为人构成抢劫罪而区别于其它侵犯财产罪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被害人处于不能反抗或反抗能力受到一定抑制,是由于被害人自己的原因,如被害人自己因饮酒过量而不知反抗或反抗能力受到抑制,行为人没有对被害人的身体施加某种影响,而是乘机将其财物拿走,则只能构成盗窃罪或抢夺罪。 抢夺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如何正确认定抢夺罪 抢夺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认定抢劫罪: 1、抢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是构成抢夺罪的重要条件。 2、抢夺罪与抢劫罪都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月的,主体要件也基本相同,并且都带一个抢字。但两者也有较大的区别: (1)客体要件不完全相同。抢夺罪为单一客体只侵犯公私财产。抢夺罪为复杂客体,侵犯的不仅是公私财产,而且是人身权利。 (2)客观要件表现不同。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取公私财物,并且法律上没有数额的限制。而抢夺罪则是乘人不备,公然从财物所有人手中抢走财物,并且法律要求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3)抢夺罪同抢劫罪,都是公然夺取财物,但它们之间有着原则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实施犯罪过程中,抢劫罪对被害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抢劫财物同时危害人身安全,而抢夺罪却始终不使用这些方法,不危害人身安全。 (4)抢夺财物时,用力过猛,无意中造成被害人受伤害的,不属于故意使用暴力,仍应定为抢夺罪。如只造成轻伤,可以作为抢夺罪的情节,从重处罚。 (5)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论处,而不管其是否已实际使用或显示。但在量刑时应作为情节考虑。为窝赃、拒捕、毁灭罪证而使用暴力的,也以抢劫论。 二、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界限是什么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如下: 1、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抢劫罪故意的内容是抢劫;敲诈勒索罪故意的内容是敲诈勒索。 2、抢劫罪占有的财物只能是动产;敲诈勒索罪占有的财物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 3、抢劫罪是迫使被害人当场交出财物;敲诈勒索罪迫使被迫交出财物的时间、地点,可以是当场,也可以是在以后指定的时间、地点交出。 4、抢劫罪的“威胁”是扬言当场实施,“威胁”的内容都是当场可以实施的;敲诈勒索罪的“威胁”一般是扬言将要实施,并不一定当场实施,威胁的内容可以当场能够实施的,也可以是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才能实施。 5、抢劫罪除使用威胁手段外,还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因而往往同时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敲诈勒索罪,不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因而不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 6、抢劫罪的“威胁”是当着被害人的面,由行为人直接发出的;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可以是当面发出的,也可以是通过书信、电话、电报等形式发出,可以是行为人本人发出,也可以通过第三人发出。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