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在民事诉讼中,能否出国? |
释义 | 官司在身,法院未下达禁止出境令,可出国。限制出境是为了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债务,防止逃避执行。我国实行通报备案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条,公民未持有效证件、拒绝接受边防检查、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等情形,法院决定不准出境。其他情形也可能导致不准出境。 法律分析 有官司在身,只要法院没有下达“禁止出境令”,还是可以出国的。限制出境的目的主要是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债务,防止其通过出境逃避执行。就我国而言,对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员实行通报备案制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条,中国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的; (二)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的; (四)因妨害国(边)境管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遣返,未满不准出境规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决定不准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期间是否可以申请出境? 在民事诉讼期间,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申请出境。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规定,民事诉讼期间的出境申请需要经过法院批准。法院将综合考虑案件性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对案件审理的影响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批准出境申请。一般情况下,如果当事人有正当理由,并且不会对案件审理造成重大影响,法院可能会同意其出境。然而,出境申请是否被批准仍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由法院决定。因此,在民事诉讼期间,当事人应该及时向法院提出出境申请,并配合法院的审理工作。 结语 根据以上法律依据,对于有官司在身的当事人而言,只要法院未下达禁止出境令,仍然可以出国。限制出境的目的是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债务,防止其逃避执行。在我国,对于法定不准出境的人员实行通报备案制度。在民事诉讼期间,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申请出境,需要经法院批准。法院将综合考虑案件性质、当事人权益及审理影响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批准。因此,在民事诉讼期间,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提出申请,并配合审理工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引渡合作。 引渡合作,不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第十五条 受理国籍申请的机关,在国内为当地市、县公安局,在国外为中国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第三章 向外国请求引渡 第四十七条 请求外国准予引渡或者引渡过境的,应当由负责办理有关案件的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的审判、检察、公安、国家安全或者监狱管理机关分别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提出意见书,并附有关文件和材料及其经证明无误的译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分别会同外交部审核同意后,通过外交部向外国提出请求。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