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非法放贷? |
释义 | 非法放贷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经济损失。根据相关规定,个人造成5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单位造成1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应予追诉。根据刑法规定,个人犯罪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单位犯罪则处罚金,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法律分析 非法放贷指一些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办理存储业务,发放贷款的便利,收受储户存款,开出存单,资金却不入帐,挪作个人用于进行经营活动,或者以银行名义为单位之间非法拆借巨额资金做担保,或者高息吸存后私自放贷。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一)个人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二)单位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刑法》第186条第2款、第3款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拓展延伸 非法放贷:法律对非法贷款行为的惩罚措施 非法放贷是指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以非正当手段向他人提供贷款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法放贷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和惩罚。对于从事非法放贷的个人或机构,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惩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刑事处罚、行政处罚等。此外,非法放贷所涉及的资金也可能被追缴,违法所得将被没收。为了维护金融秩序和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社会各界应共同合作,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非法放贷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结语 非法放贷行为严重损害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从事非法放贷的个人或机构,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和惩罚。我们应当共同合作,加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放贷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只有通过合法的金融活动,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修正):第五章 金融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下列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一)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 (三)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执行有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的行为; (五)执行有关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执行有关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七)代理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行为; (八)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九)执行有关反洗钱规定的行为。 前款所称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是指国务院决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八十六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关系人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借贷双方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形成借贷关系,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当事人请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出借人请求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