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法规的制定权属于谁? |
释义 |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对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方面的法规,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主要形式,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行政规章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根据,数量多、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 法律分析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主要形式。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依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有关政治、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和外事等方面的各类法律法规。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由于法律关于行政权力的规定常常比较原则、抽象,因而还需要由行政机关进一步具体化。行政法规就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组成部门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内按照规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所制定的普遍适用于本地区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根据,其数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现形式之首。 拓展延伸 行政法规的制定权归属问题:权力分立与行政效能的平衡 行政法规的制定权归属问题涉及权力分立与行政效能的平衡。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通常属于行政机关,如政府部门或行政机构。这样的安排旨在确保行政机关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调整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然而,权力集中于行政机关可能导致滥用行政权力的风险,削弱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因此,权力分立原则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通过立法机关的参与和司法审查的监督,以确保行政法规制定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合法性。权力分立与行政效能的平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法治原则的保障,以实现行政法规制定权的合理归属。 结语 行政法规是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主要形式,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权力分立与行政效能的平衡是制定行政法规的关键,确保行政机关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同时,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合法性。综合考虑政府决策效率和法治原则,合理归属行政法规制定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六条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总体工作部署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中的法律项目应当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及时跟踪了解国务院各部门落实立法计划的情况,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法规制定程序,保证行政法规质量,根据、和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行政法规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制定行政法规,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符合和法律的规定,遵循确定的立法原则。 第四条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制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重要行政法规,应当将行政法规草案或者行政法规草案涉及的重大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 第五条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第六条行政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行政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