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因见义勇为导致他人死亡的法律问题 |
释义 | 见义勇为造成他人死亡的判决取决于情况。正当防卫行为,如阻止暴力犯罪,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行为,如在停止殴打后继续攻击,需承担法律责任。团体作恶时,保护自身安全并拨打110报警。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义务的自然人,保护国家、集体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主观上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客观上与危害行为或自然灾害斗争。根据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造成重大损害者,可减轻或免除处罚。 法律分析 一、见义勇为造成他人死亡怎么判 在法院的认定中,一般如果认定为见义勇为的,是不会追究刑事责任的。 1.【正当防卫】见义勇为致人死亡,其在法律上的认定会因为不同的情形而不同,比如见到某人甲正在殴打另一人乙,可以上前劝阻,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了。 如果甲不听劝阻,依然使劲儿殴打乙,乙已经快要被打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前来劝阻的人失手打死甲就是正当防卫行为。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防卫过当】另一种情况,如果在劝阻之下,甲已经停止了自己的殴打行为,如果这个时候劝阻的人将甲打死,这个就是明显的防卫过当的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在法院的认定中,一般如果认定为见义勇为的,是不会追究刑事责任的。 3.如果正在实施不法行为的是多人(大于等于三人即为团伙),请在保证自己人身安全情况下见义勇为,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4.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 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结语 见义勇为是一种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旨在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见义勇为造成他人死亡,一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然而,防卫过当的情况下,将甲打死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当面对多人团伙实施不法行为时,应保证自身安全并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见义勇为的主体应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义务的自然人,且行为目的是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然而,如果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可减轻或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二条 国家和社会对残疾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实行特别保障,给予抚恤和优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第二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侵害英雄烈士合法权益和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事赔偿 第三节 赔偿程序 第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处理赔偿请求,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 被羁押人在羁押期间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赔偿义务机关的行为与被羁押人的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提供证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