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合同法规定,只要书面协议不违法,不欺诈、胁迫,不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没有非法目的,不损害公共利益,合同主体具备民事能力,意思真实,合同有效并受法律保护。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只要书面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一方没有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双方不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双方不是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订立合同的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意思表示真实,这个合同就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 拓展延伸 协议签订后如何确保法律效力 协议签订后,确保其具备法律效力需要遵循一些关键步骤。首先,双方应确保协议的内容明确、合法,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双方应在签署前仔细审查协议条款,并确保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保护。第三,签署时应当遵循法定要求,如签字、盖章等。此外,为增加证据力,可选择公证、见证或律师参与。最后,双方应妥善保管协议副本,并在需要时能够提供给有关方面。通过以上措施,协议签订后的法律效力得到有效保障,双方的权益也能得到充分保障。 结语 合同签署需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其具备法律效力。双方应明确协议内容,遵守法律法规。签署前审查条款,保护权益。签署时遵循法定要求,可选择公证、见证或律师参与。妥善保管协议副本,提供给有关方面。以上措施保障协议法律效力,保护双方权益。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