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网络谣言对谁构成威胁? |
释义 | 网上制造谣言的违法行为主要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和刑法的制裁。对于不构成犯罪的情况,通常处以5-10日以下拘留和500元以下罚款;对于构成犯罪的情况,可能触犯侮辱罪、诽谤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等,将依据犯罪名和犯罪情节进行处罚。 法律分析 网上制造谣言的,违反的法律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和刑法: 1、网上造谣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一般处5-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处500元以下罚款; 2、网上造谣构成犯罪的,依据触犯罪名和犯罪情节处罚。可能会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拓展延伸 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及应对策略 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这些平台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谣言可以迅速扩散。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包括加强信息监管和传播渠道管理,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建立专门的谣言辟谣机构,及时发布真实信息进行回应,加强舆论引导,提供可信的信息来源,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故意传播谣言者进行打击和处罚。同时,个人也应保持理性思维,不盲信谣言,多重确认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传播谣言,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结语 网络造谣行为涉及治安管理处罚和刑法,构成犯罪者可能面临侮辱罪、诽谤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等处罚。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的广泛应用使得谣言传播迅速。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包括信息监管、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建立谣言辟谣机构、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律法规执行。个人应保持理性思维,多重确认信息真实性,避免传播谣言,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七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