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诉讼时效3年和20年区别是什么
释义
    本文介绍了诉讼时效的相关知识,包括诉讼时效的分类、最长诉讼时效和长期诉讼时效的区别。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权利人将失去胜诉权利。诉讼时效适用于财产权中的债权性请求权,但不是所有债权请求权均适用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是指时效期间为20年的诉讼时效,适用于各类民事法律关系的债权请求权。
    法律分析
    一、关于诉讼时效3年和20年的区别
    两者的适用条件有所不同,诉讼时效3年是属于一般的诉讼时效,而20年则是属于较长的诉讼时效。根据《民法典》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诉讼时效的分类有哪些
    (一)短期时效。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二)长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四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三)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三、长期诉讼时效与普通诉讼时效的区别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权利人将失去胜诉权利,即胜诉权利归于消灭。诉讼时效只适用于财产权中的债权性请求权,但不是所有债权请求权均适用诉讼时效。
    (一)最长诉讼时效是指时效期间为20年的诉讼时效。从法律定义上说,最长诉讼时效更类似于除斥期间,即权利人在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的最长诉讼时效内不行使请求权,即丧失了胜诉权;区别在于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最长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请求权。
    (二)最长诉讼时效指对于各类民事权利予以保护的最长时效期间,它不同于其他各种诉讼时效的特点表现在:
    范围涉及到各类民事法律关系,其时效期间是20年。其适用前提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时开始计算,即使权利人不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亦只在20年内获取法律保护。这不同于以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作为适用前提的其他诉讼时效。其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有关延长的规定,而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但是,其他各种诉讼时效则可以适用有关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拓展延伸
    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时效分为3年和20年两种情况。
    3年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3年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在3年诉讼时效期间内,当事人未提出诉讼的,其权利消灭。
    20年诉讼时效是指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在20年诉讼时效期间内,当事人未提出诉讼的,其权利消灭。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对于当事人无法确定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诉讼时效期间的长短对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产生重大影响。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当事人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无法再行起诉,但可以申请再审,请求法院重新审理已过诉讼时效的案件。
    因此,当事人应当了解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并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诉讼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诉讼时效是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民法典》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因此,诉讼时效的分类有短期诉讼时效和长期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更类似于除斥期间,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其时效期间为20年。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三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