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共同借款人的诉讼时效规定是多久? |
释义 | 民事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根据不同情况计算。若债务方拒绝履行义务,诉讼时效从权利主张之日起计算。若诉讼时效中断后再次主张权利或履行义务,诉讼时效重新计算。中断次数不限,但需有充分证据。若债权人一直未主张权利,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超过则法院不予保护。共同借款人指在贷款中与借款人共同承担债务的人,可以是共有权人或符合要求的其他自然人。需防范风险和不确定性。 法律分析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根据以上规定,对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其诉讼时效应按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计算: 第一,对于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务关系,其3年的普通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第二,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债权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时间内,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从再次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要再次重新计算,且诉讼时效中断不受次数的限制。但主张诉讼时效中断,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 第三,债权人若一直没有主张权利,则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之日起计算20年,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保护。 什么是共同债务人 共同借款人在银行贷款业务中普遍存在,最典型的为在住房按揭贷款中,夫妻或者房屋的共同买受人作为共同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有关个贷制度明确规定:共同借款人可以是所购买房屋的共有权人,也可以是符合贷款要求的其他自然人。在实际工作中,房屋的共有权人作为共同借款人,由于其共有权人与共同借款人的趋同性,较好理解和把握。但对其他自然人作为共同借款人,由于其他自然人与共同借款人的不相一致性,往往涉及动机、背景等诸多因素,以及社会和法律关系复杂,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此要加强防范该类共同借款人所产生的风险。 拓展延伸 共同借款人的诉讼时效及相关法律规定 共同借款人的诉讼时效是指在发生借款纠纷后,共同借款人享有的起诉权利的有效期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共同借款人在遭受借款违约或借款合同纠纷时,通常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提起诉讼。具体的诉讼时效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而异,一般在3至15年之间。共同借款人应及时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在诉讼时效内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利益。建议共同借款人在遇到借款纠纷时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合法权益的维护。 结语 根据以上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限为三年。对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诉讼时效的计算有以下情况:第一,权利人主张权利但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第二,诉讼时效中断后,再次主张权利或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可认定为再次中断;第三,若债权人一直未主张权利,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20年。共同借款人是指在贷款业务中与主借款人共同承担借款责任的人。共同借款人的诉讼时效应根据不同法律规定而异,建议共同借款人在诉讼时效内维护自身权益,并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七条 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 债务承担情形下,构成原债务人对债务承认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务承担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九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新的协议,债权人主张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贷款人向借款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能够认定借款人同意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义务的,对于贷款人关于借款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九条 权利人对同一债权中的部分债权主张权利,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及于剩余债权,但权利人明确表示放弃剩余债权的情形除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