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防止虚假恐怖信息传播的方法 |
释义 |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疫情信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将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这些法律,散布谣言、编造虚假信息、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都会被处以拘留、罚款等处罚。 法律分析 依据我国相法律的规定,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疫情信息,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结语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故意传播虚假恐怖疫情信息的行为将受到处罚。若不构成犯罪,将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这些法律,对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此类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2018修正):第三章 安 全 防 范 第三十七条 飞行管制、民用航空、公安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空域、航空器和飞行活动管理,严密防范针对航空器或者利用飞行活动实施的恐怖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2018修正):第六章 应 对 处 置 第五十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恐怖事件应对处置预案体系。 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针对恐怖事件的规律、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分级、分类制定国家应对处置预案,具体规定恐怖事件应对处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恐怖事件安全防范、应对处置程序以及事后社会秩序恢复等内容。 有关部门、地方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的应对处置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2018修正):第三章 安 全 防 范 第三十二条 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防范和应对处置恐怖活动的预案、措施,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二)建立反恐怖主义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制度,配备、更新防范和处置设备、设施; (三)指定相关机构或者落实责任人员,明确岗位职责; (四)实行风险评估,实时监测安全威胁,完善内部安全管理; (五)定期向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报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相关标准和实际需要,对重点目标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技防、物防设备、设施。 重点目标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值班监看、信息保存使用、运行维护等管理制度,保障相关系统正常运行。采集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九十日。 对重点目标以外的涉及公共安全的其他单位、场所、活动、设施,其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