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法律规定勾引未成年判多少年?
释义
    拐骗儿童罪的法律规定及认定要件。根据《刑法》规定,诱骗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监护人的,可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诱骗儿童罪的刑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而定,最高可判处死刑。拐骗儿童罪的客体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主体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目的可能是收养、使唤或出于喜爱儿童等。拐骗儿童行为严重损害儿童心灵,对受害儿童及其家人造成极大痛苦,需受到法律严惩。
    法律分析
    一、法律规定勾引未成年判多少年?
    诱骗未成年构成诱骗儿童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形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诱骗儿童构成诱骗儿童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形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应该怎么来认定拐骗儿童罪?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拐骗的对象是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儿童脱离自己的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所谓“拐骗”,主要是指使用欺骗、利诱或者其他手段,将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带走。“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是指使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离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致使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不能继续对该未成年人行使监护权。依据中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监护人”,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及其他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人。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大多是为了将拐骗的儿童收养为自己的子女;也不排除有的是为了供其使唤;也有的是因为非常喜欢儿童而实施拐骗的。
    从实践看,拐骗儿童的大多是一些没有子女的人,想把拐来的儿童收养为自已的子女。这样的人主观上并不是想残害儿童,但是,他们这种极端损人利己的行为,使受骗儿童的心灵遭受严重创伤,给儿童的父母和其他亲人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也给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威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现在很多存在拐卖儿童,拐骗儿童,如果诱骗儿童脱离家庭的,将会构成相关的犯罪行为,都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比较严重的情况之下,需要按照死刑处罚。
    结语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对于诱骗未成年人的行为,根据情节不同,刑罚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诱骗未成年人构成诱骗儿童罪,将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将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将会被处以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将会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拐骗儿童罪的认定主要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在现实生活中,拐卖儿童、拐骗儿童等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严重情况下可能被判处死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五十九条 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十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以及为未成年人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7: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