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
释义 | 刑事诉讼分为公安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和法院审判三个阶段,各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确保执行法律的准确有效性。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审查终结后,满足条件的案件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提起刑事诉讼。 法律分析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履行侦查、调查案件职责;检察院履行检察、公诉职责;法院履行审判职责。三个部门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刑事诉讼一般分为三大阶段:第一是公安侦查阶段;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法院审判阶段。 移送审查起诉,即发生在公安与检察院工作对接环节。公安机关对于侦查终结的案件,需移送给检察院依法审查。审查起诉的条件是: (1)犯罪事实清楚; (2)证据确实、充分; (3)犯罪的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 (4)法律手续完备; (5)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移送审查起诉的结果有以下几种: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审查终结,具备“(1)犯罪事实清楚;(2)证据确实、充分;(3)犯罪的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4)法律手续完备;(5)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提起刑事诉讼。 拓展延伸 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及其适用条件 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是指在对某个案件进行起诉前,法律规定的必须满足的条件和依据。在我国,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进行调查后,需要根据证据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适用条件包括: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的管辖范围,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等。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及其适用条件的确立,有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结语 三个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确保法律的准确有效执行。刑事诉讼分为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移送审查起诉是公安与检察院工作对接的重要环节。审查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以及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确立审查起诉的法律依据及适用条件有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合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提起公诉 第一百七十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监察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对于监察机关移送起诉的已采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动解除。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拘留后的十日以内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人民检察院决定采取强制措施的期间不计入审查起诉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五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