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营企业融资特点有哪些? |
释义 | 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产出已占到经济总量的70%左右。但是金融服务却严重滞后,民营经济得到的金融资产不到总量的40%,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甚至出现了一方面民营经济扩大投资、进行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国有银行资金或者贷不出去,或者贷给某些有问题的国企后难以收回的现象,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民营企业融资特点决定了其处于资金竞争劣势 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融资特点: (1)融资费用较高。民营企业数量众、地域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而且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核、发放、催还及提供存取、代收、转帐等服务时,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 (2)信息搜集较为困难。民营企业普遍成立时间较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众形象。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信息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规范,难以对其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搜索,更难以像国企尤其是上市公司那样从公开媒体获悉信息。国有银行惯用的通过企业财务报表、银行资金帐户、国家信贷政策的信息搜集方式对此更难适应。因此进行一定规模贷款并获取相应收益的信息搜集与信息更新成本较高。由此影响了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贷款的抵押和担保较难实现。抵押和担保是弥补民营企业信息和信誉不足、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少、知名度低,难以找到合适担保,抵押品的价值也极为有限,且常常不符合规范,因此在资金市场中竞争力较低,并几近形成恶性循环。 2.现有金融制度和融资格局决定了流向民营企业的资金十分有限 国有、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银行机构体系,决定了我国仍然是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及资会主要流向国企的融资格局。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理念及衙门作风根深蒂固,对小额、分散的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宁愿贷款给有问题的国企,也不愿贷款给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体系中得到的资金始终较为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迄今为止,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 上市,一直实行严格的政府审批制度和额度管理方式,而且政策明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钭,因此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更为困难。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