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法典胎儿是否具备民事权利
释义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未出生的胎儿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娩出时为死体则无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的保护包括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自我保护方式有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实施自助行为需符合条件。国家保护是指民事权利受侵犯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胎儿是否具备民事权利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未出生的胎儿是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二、民事权利的保护有哪些
    1、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指为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或恢复侵害的民事权利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2、民事权利的保护分为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
    3、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又称为私力救济,是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自我保护的方式主要有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两种。
    4、实施自助行为的条件为:第一,须为保护自己的权利;第二,须情事紧迫来不及请求国家保护;第三,须采取法律许可的方式;第四,须事后当即请求国家保护
    5、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拓展延伸
    胎儿权益保护与民事法律的关系
    胎儿权益保护与民事法律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中,胎儿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其权益的保护备受重视。民事法律作为一种法律体系,涉及到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也应当包括对胎儿权益的保护。胎儿的权益保护与民事法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民事法律为胎儿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根据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胎儿被视为有待出生的人,享有一定的权益。例如,胎儿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民事法律规定了违反胎儿权益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为胎儿及其家庭提供救济途径,确保其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其次,胎儿权益的保护也需要民事法律与其他法律领域的协调配合。例如,医疗法律、婚姻家庭法律等都与胎儿权益密切相关。在医疗方面,胎儿的医疗权益需要在医疗行为、医疗纠纷等方面得到保护。在婚姻家庭方面,胎儿的权益与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需要民事法律提供相应的规范和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胎儿权益保护与民事法律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民事法律为胎儿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并与其他法律领域协调配合,以确保胎儿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结语
    胎儿权益保护与民事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未出生的胎儿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其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民事法律为胎儿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并与其他法律领域协调配合,以确保胎儿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在现代社会中,胎儿的权益保护备受重视,这也体现了法律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二节 监护 第三十七条 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三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条 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但是,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恢复,可以协商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21修正):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