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倍;每相差2级,能量相差约9倍。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法律依据: 《地震台站观测规范》 该标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在充分分析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基础上修订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