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除斥期间的定义及应用 |
释义 | 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一种预定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期满后该实体权利将消失。与诉讼时效相比,除斥期间的法律后果和适用条件有所不同。除斥期间届满消灭实体权利,而诉讼时效期满只消灭胜诉权。除斥期间届满后法院可主动适用规定,无需当事人提出主张,而诉讼时效期满后债务人自愿履行则不能要求返还。此外,除斥期间是固定不变的,而诉讼时效可因各种原因而中止、中断甚至延长。 法律分析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即发生该项实体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期间,如法律对形成权都规定一定的存续时间,该存续时间即是除斥期间.如对因欺诈订立合同的撤销权,对无权代理的追认权等. 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一样,也是法律后果,但这两种制度又存在很大的差别: 1.法律后果不同 除斥期间届满的法律效力是某项实体权利消灭;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只消灭胜诉权,不消灭实体权利. 2.适用的条件不同 除斥期间届满,法院可依职权主动适用有关规定,而无需当事人提出主张.义务人自愿履行的,也可以请求法院追回;诉讼时效届满后,债务人自愿履行的,则不能再要求返还. 3.期间不同 除斥期间是一个不变期间,法律规定多长时间,就固定为多长时间,不能变动;而诉讼时效则可因各种原因而中止,中断甚至延长。 拓展延伸 了解除斥期间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除斥期间是指在特定法律或合同规定下,某些情况下的排除、免责或延迟责任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相关方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义务。除斥期间的适用范围因具体法律条款或合同约定而异,常见于合同解除、违约责任的免除、法律诉讼时效的中断等情况。除斥期间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或为特定情况提供合理的法律安排。因此,了解除斥期间的定义和适用范围对于合同订立、法律纠纷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当事人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除斥期间是一种法律规定下的特定时间段,用于排除、免责或延迟相关方的责任。其法律效力与诉讼时效有所不同,届满后除斥期间会导致某项实体权利消失,而诉讼时效只消灭胜诉权。除斥期间的适用条件也与诉讼时效不同,法院可主动适用除斥期间规定,而诉讼时效则需当事人提出主张。此外,除斥期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时间段,而诉讼时效可因各种原因而中止、中断或延长。了解除斥期间的定义和适用范围对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和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六条 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应当认定对债权人的债权和债务人的债权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五条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民法典关于除斥期间的规定。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五条 对于连带债权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权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对于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务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